項目我都到現場親眼看了啊,投資那么大怎么會騙人呢?”張大媽無助的念叨著,怎么也不敢相信自己的40萬“投資款”就這么不翼而飛了。
2014年9月,張某在宜昌成立了湖南省南亞大融投資擔保有限公司宜昌分公司,其伙同宜昌分公司銷售業務員在公司不具備融資性擔保服務資質的情況下,單獨或者共同鼓吹南亞大融公司是全國第三方理財機構,通過發放宣傳單、上門拉攏勸說和項目考察等方式進行大肆宣傳項目安全可靠,投資高回報。以“貴州省興某中學”、“英山某某山礦業開發有限公司”、“云南某寶實業有限公司”需要項目建設資金為名,銷售“多重保障高息理財產品”面向社會公開集資,承諾年化投資利率10%-14%,并承諾由南亞大融總公司提供擔保代為償還利息,還與投資人簽訂了所謂有保障的《合作經營合同》和《借款擔保合同》。這樣的“無風險、高收益投資”最終忽悠了229人,投資款共計3410余萬元,并且投資款全部被轉入其湖南總部。2018年三峽壩區人民法院對張某等人依法進行了判決。犯罪分子得到了應有的懲罰,但投資資金無法挽回,張大媽損失的卻是一輩子的積蓄。
非法集資通常采用合法形式掩蓋非法目的。本案例中先以虛假宣傳開路。宜昌分公司租用賓館、寫字樓等場地,通過開辦講學點等方式進行“洗腦”宣傳,夸大公司業務范圍和公司經營實力;再以真實項目為幌子。南亞大融公司利用非法集資的資金運作一個項目,然后帶領全國各地投資人參觀考察,營造出公司背景強大和具有廣闊發展前景的假象,騙取投資人的信任,即使項目是真的,但吸收的資金遠大于項目建設。最后再以高額回報為誘餌,利用群眾渴望暴富的心理,最大限度地騙取投資者的資金。
敬告廣大市民朋友們,在面對高額回報的宣傳,尤其是總部在外地在宜昌設立分公司推薦的項目建設投資時,特別需要提高警惕,不要輕信。外地公司投資項目我們難以核實其真實情況,同時由于缺乏專業知識更難辨真假,最重要的是宜昌分公司非法吸收的公眾資金都被匯往其外地總部,最終即使案件被偵破,投資者的損失也幾乎無法挽回。廣大市民在投資前要多和專業人士商議,在簽訂投資理財合同前,為避免誤入非法集資陷阱,可撥打司法熱線電話12348進行免費咨詢,幫助您分析、辨別,千萬不要盲目投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