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鄉鎮(場、區)人民政府(管委會),縣政府各部門:
《鄖西縣推進中醫藥強縣建設三年行動計劃(2022—2024年)》已經縣政府同意,現印發給你們,請認真遵照執行。
2022年7月25日
鄖西縣推進中醫藥強縣建設三年行動計劃
(2022—2024年)
根據《十堰市推進中醫藥強市建設三年行動計劃(2021—2023年)》(十政發〔2021〕11號)精神,為加快推進我縣中醫藥強縣建設,促進中醫藥事業和產業高質量發展,制定本行動計劃。
一、總體目標
圍繞中醫藥公共衛生體系薄弱、基層優質資源分配不均衡、名中醫顯示度不高、中醫藥產業發展滯后等問題,對標高質量發展、“健康鄖西”建設以及“十四五”衛生健康規劃、公共衛生應急體系建設,進一步完善發展機制,聚焦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全面推進全縣中醫藥醫療、保健、產業、文化取得新突破。到2024年,中醫藥全面參與公共衛生體系建設,防治傳染病能力顯著提升,中醫藥健康養生文化理念全面融入居民健康生活;縣中醫院建成縣域中醫診療中心,縣人民醫院和縣婦幼保健院設置中醫科并全面參與臨床診療服務,鄉鎮(場、區)衛生院“國醫堂”提檔升級,村衛生室(社區衛生服務站)中醫藥服務基本普及;創建全國基層中醫藥工作先進單位和中醫藥工作示范單位;構建優質資源更為均衡、覆蓋城鄉居民全生命周期的中醫藥服務體系;人才隊伍結構不斷優化,中醫人才隊伍逐步壯大;高標準完成中醫藥產業園建設,中醫藥產業高質量融合發展。傳承精華,守正創新,全力打造并形成鄖西中醫藥品牌,基本實現由中醫藥資源大縣向中醫藥強縣跨越,實現人人享有基本中醫藥服務。
二、重點任務
(一)優化中醫藥服務體系行動
1.充分發揮縣中醫院牽頭作用。加強統籌,傾斜政策,整合資源,將中醫、中藥作為“十四五”規劃優先發展對象,做優做強縣中醫院,補齊短板,提升綜合服務能力,打造縣域中醫醫療中心。完成縣人民醫院、縣婦幼保健院國醫館和中藥房標準化建設。支持社會力量舉辦具有特色優勢的中醫醫療機構,優先發展傳統中醫診所,構建“中醫診所在身邊”和“15分鐘可及”的中醫服務格局。大力發展互聯網中醫藥服務。(牽頭單位:縣衛健局,責任單位:縣發改局、縣科技經信局、縣財政局、縣行政審批局、縣人社局、縣醫保局)
2.完善基層中醫藥服務網絡。大力推進縣、鄉、村三級中醫藥服務網絡建設。實現鄉鎮(場、區)衛生院“國醫堂”全覆蓋。發揮縣中醫院、縣人民醫院中醫藥服務龍頭醫院作用、鄉鎮衛生院“國醫館”樞紐功能作用,加強村衛生室中醫藥適宜技術網底運用。鄉鎮(場、區)衛生院中醫藥人員比例占醫藥人員比例達到20%以上,能提供15項以上中醫藥適宜技術服務。社區衛生服務站和70%村衛生室能提供中醫藥服務,擁有至少1名能中會西的基層醫務人員,能開展6項以上中醫藥適宜技術。(責任單位:縣衛健局)
3.大力推進中醫藥??坡撁私ㄔO。由縣中醫院牽頭縣域內各級各類醫療機構,形成縣、鄉、村聯動發展模式,建立長效、常態的發展模式和聯盟平臺。由縣級中醫臨床重點??茽款^,建設一批縣級中醫??茖2÷撁?,在技術支持、人才培養、資源共享、服務銜接等方面進行合作建設,提升全縣醫療機構中醫藥服務能力。(責任單位:縣衛健局)
(二)提升中醫藥服務能力行動
1.推進中醫名院名科建設。加強中醫藥理論、技術和方法的繼承研究,進一步推進全國基層名老中醫藥專家傳承工作室建設。實施中醫名科建設工程,圍繞腎病、皮膚、傳染病、肝病、風濕、婦科、兒科、針灸等,加強??茖2∨R床協作,力爭2024年底,縣域內建設10個以上省、市級中醫臨床重點???。(責任單位:縣衛健局)
2.發揮中醫藥在疫情防控中的獨特優勢。健全中醫藥深度融入全鏈條精準防控機制,在疫情防控中推動中醫藥早期干預、全程使用、全面覆蓋。按照平戰結合的要求,組建縣級中醫疫病防治隊(緊急醫學救援隊),建立中西醫協同救治和中西醫聯合會診制度,促進中醫藥深度介入傳染病防控和臨床救治,提高中醫藥應急救治能力??h中醫院規范設置發熱門診和中醫藥傳染病病區,實現常態化、規范化運轉。加強感染性疾病科、急診醫學科、重癥醫學科和肺病科建設,確保發揮重大疾病監測哨點功能。加強中醫防治傳染病經驗整理,成立中醫藥傳統知識收集整理工作專班,篩選有效的方藥。(牽頭單位:縣衛健局,責任單位:縣應急管理局、縣市場監管局)
3.打造區域中醫藥臨床高地。聚集重點優勢領域,以提升中醫疑難重癥、中醫臨床診療能力和水平為核心,建設區域中醫藥臨床高地。重點支持中醫肝病、中醫腫瘤、中醫外科、中醫針灸推拿和康復等優勢??平ㄔO,建設一批中醫臨床重點???、特色優勢??坪椭嗅t非藥物療法示范中心。建立中西醫臨床協作長效機制,完善中西醫會診制度,推進多學科聯合門診、中醫醫師參與西醫病房查房、成立聯合病房等,構建中西醫一體化服務模式,力爭在腫瘤、內分泌、康復等專業領域形成一批中西醫結合診療方案。推進互聯網中醫醫院建設,優化服務流程,創新服務模式,提高優質中醫資源可及性和服務效率。(責任單位:縣衛健局)
4.提升中醫藥康復能力建設。聚焦心腦血管、糖尿病、呼吸、腫瘤等疾病和傷殘及老年人、兒童等重點人群,實施中醫藥康復能力提升工程,推進縣中醫院西院區醫養結合病區建設。開展中醫師康復知識和技能培訓,建立一批中西醫結合康復診療規范,推進中醫藥技術方法與現代康復醫學的融合,促進中醫康復服務水平提升。以解決老年人臨床需求和改善老年人生活質量為切入點,推進中醫藥技術方法在養老服務中的推廣應用。(牽頭單位:縣發改局,責任單位:縣衛健局、縣財政局)
5.提升中醫藥治未病服務能力。推進臨床與治未病有機融合,以中醫醫療機構學科特色為依托,建強縣治未病示范中心,梳理總結中醫治未病理論和技術方法,針對不同人群、不同環境、不同健康狀況,建立治未病基本處方庫,在老年人、婦女、兒童和慢性病患者等重點人群中推廣20個中醫治未病干預方案。梳理中醫藥養生理論和技術方法,打造集自我保健、療愈與康復于一體的管理模式,推廣中醫養生保健知識和普及起居調養、藥膳食療、太極拳、健身氣功(如:八段錦)等養生保健方法,打造中醫藥養生和治未病品牌。推進中醫藥知識進課堂,推廣中醫傳統體育保健項目,增強學生體質,降低青少年肥胖發生率。結合“323”攻堅行動,開展兒童青少年近視防控中醫藥技術研究,降低青少年近視發病率;發揮中醫藥形神并調的獨特優勢,做強精神衛生???,強化精神衛生健康管理。(牽頭單位:縣衛健局,責任單位:縣教育局、縣文旅局)
(三)推進中醫藥健康產業發展行動
1.大力發展中藥制劑產業。支持藥企和醫療機構研發、使用和推廣中藥制劑,落實縣中醫院中藥制劑室建設。經藥品監督管理部門批準,醫療機構配制的中藥制劑可以在指定的醫療機構之間調劑使用。制定經典名方、名老中醫驗方和民間驗方目錄,推進成果轉化。根據中醫藥特點,衛健部門會同藥品監督管理部門,對應用傳統工藝配制的、療效確切、安全穩定、無嚴重不良反應的醫療機構中藥制劑,遴選確定可調劑品種目錄和使用單位,推動醫療機構中藥制劑的應用和發展。(牽頭單位:縣市場監管局,責任單位:縣衛健局、縣醫保局)
2.大力發展中醫藥健康服務業。推動中醫藥與旅游、保健、休閑、娛樂、人工智能、大數據等跨界融合創新。鼓勵發展復合型健康養老,鼓勵社會力量投資建設一批連鎖化、規?;?、醫養結合的高品質養老服務機構,重點支持托幼養老項目建設。加快養生與休閑旅游融合,推動大健康與大文旅深度融合,大力發展中醫養生、太極養生、天然氧療等大健康養生,加快建設一批健康小鎮、康養綜合體、中醫藥養生示范區。支持社會力量舉辦規范的養生保健機構,重點培育技術成熟、服務規范、信譽良好的中醫養生保健集團或連鎖機構。鼓勵中醫醫療機構為養生保健機構提供技術、人才支持。推進中醫藥與養老產業、中藥材種植產業、文化旅游業深度融合,發展醫養結合、度假養生、食療養生、森林康養等多種形式的中醫藥健康旅游,開展系列創建活動。爭取優惠政策,扶持一批非醫療藥膳館、體質調理館等養生保健機構發展。(牽頭單位:縣發改局,責任單位:縣衛健局、縣市場監管局、縣商務局、縣文旅局、縣民政局、縣自然資源和規劃局、縣供銷社)
3.助力發展道地中藥材種植業。建設中藥材良種繁育標準化種植基地,加強野生中藥材資源保護,實施中藥大品種發展計劃。加大中醫藥產業招商引資力度,引進一批國內知名企業,大力發展中藥材精深加工,形成以健康產業園生物制藥為龍頭,帶動中藥材加工基地建設。搭建中醫藥集團事業產業綜合發展平臺,打通種植到使用鏈條,以縣中醫院、縣人民醫院中醫科優先采購相關中藥飲片為引導,銜接起種植、加工、生產、銷售、使用等環節,促進道地藥材種植、生產、加工規范化和標準化。積極扶持道地藥材及大宗中藥材種植、加工產業集群,助力拳頭產品和知名品牌打造,為保護和發展特色產地中藥材、鄉村振興和農民增收作出貢獻。(牽頭單位:縣供銷社,責任單位:縣科技經信局、縣農業農村局、縣衛健局、縣市場監管局、縣醫保局)
(四)建設中醫藥人才高地行動
以中醫思維和臨床診療能力培養為主線,著手培養一批中醫藥教學、科研、臨床、產業骨干和名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人、技能工匠、復合人才和實用人才。
1.鼓勵中醫藥人才引進。實行中醫藥人才傾斜政策,將中醫學、針灸、推拿學、康復治療學、中藥學等專業人才需求列入縣級人才引進項目,將符合條件的中醫藥領軍人才納入“武當人才支持計劃”,落實相關待遇。(牽頭單位:縣衛健局,責任單位:縣委組織部、縣人社局、縣教育局、縣科技經信局)
2.創新中醫藥人才培養機制。借助南水北調對口協作,建立選派人才到北京等地的知名中醫醫院學習進修長效機制。加強實施國家“歧黃工程”、名老中醫藥專家傳承工作室人才培養項目的績效評價,建立聘請國醫大師、知名中醫專家授課、坐診、帶教制度,選拔一批優秀人才。加強縣域中醫藥資源的挖掘、整理,推出一批優秀傳承人。依托縣中醫院、縣人民醫院建設縣中醫助理全科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基地、西醫學中醫培訓基地,推行西醫學中醫制度。進一步加強中醫藥師承培養工作,實行公立醫療機構副高以上中醫(藥)師每年至少帶徒不少于1人制度,并納入年度考核。建立中醫臨床會診帶教制度,加強對初、中級專業技術人員的培養,構建執業中醫師人才梯隊。建立“中醫學經典”、“西醫學中醫”人才培訓計劃,實現公立醫療機構全覆蓋。開展臨床類別醫師中醫藥知識培訓和常見病、多發病中醫藥適宜技術推廣,加強縣人民醫院、縣婦幼保健院和鄉鎮(場、區)衛生院能西會中人才培養,允許非中醫類別醫師通過在學習考核后提供中醫服務。繼續做好中醫專業村醫培養工作。(牽頭單位:縣衛健局,責任單位:縣人社局、縣教育局、縣委人才辦)
3.健全中醫藥人才評價激勵機制。按照“允許醫療衛生機構突破現行事業單位工資調控水平,允許醫療服務收入扣除成本并按規定提取各項基金后主要用于人員獎勵”要求,完善公立中醫醫療機構薪酬制度。深化中醫藥人才評審、使用改革。按照規定做好我縣中醫藥人才評優工作。(牽頭單位:縣人社局,責任單位:縣衛健局、縣財政局)
(五)弘揚中醫藥文化行動
1.挖掘和傳承中醫藥文化精髓。加大中醫藥的整理挖掘、傳承傳習、宣傳闡釋力度,加強技術、理論再創新。搭建具有執業醫師資格的道醫學術傳承平臺,遴選一批理論經驗、經方驗方、適宜技術和養生保健方法。加強名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老藥工傳統技藝傳承,實施數字化、影像化記錄保護。支持中醫學術流派建設,縣中醫院至少建設一個中醫學術流派研究工作室。開展中醫藥傳統醫術“探秘”工程,挖掘篩選15個民間獨門絕技、絕方、確有療效的偏方、食療方等,加強搜集、篩選、開發和傳承,篩選引進外地優秀的專項技術、技法,推介10個確有專長、醫德高尚的民間中醫。(牽頭單位:縣衛健局,責任單位:縣委宣傳部、縣市場監管局、縣教育局、縣發改局、縣文旅局、縣科技經信局)
2.弘揚中醫藥文化。把中醫藥文化建設納入我縣文化發展規劃。把中醫藥文化建設納入中醫藥機構建設發展目標和評價指標體系,在建筑風格、環境建設、管理理念、制度建設等方面體現中醫藥文化底蘊和特征?;鶎俞t療衛生機構要因地制宜建設木本草本結合的中藥“百草園”。推動中醫藥健康養生文化與現代健康理念、健康生活、運動健身、合理膳食和心理健康全面融合,研發一批中醫藥文化產品。通過開展中醫藥科普知識巡講、打造中醫藥文化宣傳教育基地、建設中醫藥文化主題公園等多種形式,推進中醫藥文化進校園、進社區、進家庭,營造了解中醫、熱愛中醫、發展中醫的良好社會氛圍。(牽頭單位:縣發改局,責任單位:縣衛健局、縣文旅局)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成立縣中醫藥強縣建設工作領導小組,加強統籌規劃、協調調度和重點工作安排,建立跨部門協同協作機制,督促有關部門履行中醫藥發展、管理職責,及時解決中醫藥發展中的困難和問題。各有關部門制定實施中醫藥相關政策措施要充分聽取并吸納中醫藥主管部門的意見,強化行業管理、監督職能。
(二)完善保障機制。將中醫藥工作納入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建立持續穩定的中醫藥發展多元投入機制。落實公立中醫醫院投入責任,在國土空間規劃中統籌考慮中醫藥發展需要,保障中醫醫療、養生保健、健康養老服務機構建設用地。統籌用好中醫藥、科技發展、人才建設等專項資金,支持中醫藥事業發展,改善縣中醫院辦院條件。支持中藥材種植、生產及加工。落實土地、稅收、金融等優惠政策。加大中醫醫療服務價格支持力度,合理體現醫務人員勞務價值。醫??傤~控制指標適當向定點中醫醫療機構傾斜。將適宜的中醫診療項目、中醫藥適宜技術、中藥品種和醫療機構中藥制劑納入醫保支付范圍,實施中醫藥差別化價格調整政策,增加中藥藥事服務費等中醫藥特色收費項目,合理制定針灸、推拿、骨傷等中醫藥特色醫療服務價格。落實取消藥品加成不含中藥飲片政策,適當提高中醫優勢病種醫保報銷比例,促進中醫藥臨床應用。健全以中醫藥特色優勢評價為主導的中醫醫療機構評審評價、績效考核和綜合監管制度。
(三)加強督導考核。將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情況納入全縣年度績效管理綜合目標考核,重點任務落實情況納入年度督查計劃,加強跟蹤落實和督查問效,強化考核結果運用,確保各項任務落地見效。
(四)營造良好氛圍。各有關部門要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廣泛開展中醫藥領域典型案例挖掘和宣傳,調動和發揮各方面參與、推進中醫藥發展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為中醫藥發展形成良好的社會氛圍。